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包崇来:科技兴农“引路人”

发稿时间:2019-10-31 08:37: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包崇来:农户走上富裕之路的引路人。视频剪辑:谢利媛 孙伟淦(实习)

  距离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福建省南平市诞生已经过去了20年的时间,如今,这项制度的“星星之火”已经成为全国推广的“创新之花”。这支手握“科技”奋斗在田间地头,服务于“三农”一线的队伍越发壮大。

  做好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为更多的农民带去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无数科技特派员心中持续奋斗的目标。

  包崇来曾经是浙江省科技特派员的一员,虽然已经离开相关岗位两年多了,但他始终忘不了与农民兄弟打成一片的日子,更放不下农户们口口相传的那声“包特派员”。“从‘小包’到‘包特派员’,我想这是乡亲们对我最大的认可。”

  2005年,就职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的包崇来受浙江省科技厅和浙江省农科院的委派,来到了浙江青田县章村乡担任科技特派员,帮助该乡发展茄子种植产业。

  这一干就是12年。

  12年,他走遍了浙江省茄子种植主产区,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带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包崇来在田间工作。本人供图

  实际上,成为农户心中的大专家,这一路包崇来走的并不顺利。在这个距县城还有60多公里的贫困乡,老百姓起初对他这个省城来的科技特派员并不十分热情,更别说是尝试他带来的农业新品种。

  “最开始在沟通上都有障碍。”包崇来为了打消农户的顾虑,一边学起当地方言,一边做起了科技示范点。他找来两个村民,为他们提供新品种的种子,从播种、育苗、施肥、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到农田采收后的维护,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几乎天天往这两个农户家跑。

  在包崇来的精心教导下,两个示范户谙熟了如何科学种茄子的要点,地里的产量很快就上去了。当年最终核算收入时,这两个示范点每亩平均收入就达到3000多元,远远超过了以前种植水稻时的收益。

  包崇来和他的示范点一炮而红,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信任眼前这位年轻人,而他的工作量也在一天一天增大。

  每年的6到8月份是茄子种植的时间,三个月的时间里,包崇来每天4点起床,赶往培育基地研发蔬菜,上午8点左右赶往乡下,在田间手把手帮助农户,从培育基地到乡下的路程耗时2至3个小时,每天他在路上的时间就有6个小时左右。

包崇来在田间指导。本人供图

  在其他月份,包崇来也不能有丝毫松懈。依旧在田间地头奔走劳作,“这些老乡随时可能都有问题,我不能离开他们。”长年工作在种植一线,他养成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的习惯,以便农户在需要他时,时时刻刻都能拨通他的电话。“他们种田习惯早起,我手机如果不24小时保持畅通,那他们需要我时就联系不上我了,他们的问题我就不能第一时间解决。”

  在这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包崇来挥洒热血,迎难而上。他根据多年积累的茄子栽培经验以及对全省茄子栽培模式的了解,及时调整该乡茄子栽培模式,并针对性制定了章村乡茄子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扶持政策,解决了山区茄子早春育苗技术和黄萎病防治技术等难题,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

  他支援的青田县章村乡,全乡的茄子种植面积从200多亩迅速发展到800多亩,一跃成为全乡的一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

包崇来在田间手把手帮助农户。本人供图

  与农户打成一片,包崇来的细心体现在方方面面。“这些农户住在乡下,一般的小病进城治疗耗费时间,折腾人;不进城治疗,治疗效稍差。”于是他每次下乡时都会随身带一个药箱,里面装着各种可能用得上的药品。

  当章村乡的人知道包崇来要被轮换到别的乡镇做特派员时,他们派出4位村民给他送了一面锦旗,向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请求让他继续留在自己乡。

  这一留就到了2017年,包崇来才放心离开已经实现脱贫的章村乡。

  如今,他已经不再是科技特派员,可他依旧在乡村脱贫致富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路上发光发热。

  今年7月,浙江的茄子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新品种,它“穿着”紫红大衣,油光发亮,在茄子界是最苗条的“美女子”。放进锅里,一炒就熟,是市面上最嫩、最糯的茄子。包崇来爽朗地笑着说:“这是我参与培育的品种,好吃,好种!”

  在帮助农户走上富裕的道路上,他说自己的路还长。(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逸鹏 实习生 宋仕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