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因为爱在 不停滞,因为路在
——“授渔计划”走访四川大凉山受助学生
发稿时间:2019-11-25 08:46: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李婧怡)近日,彝族年来临,授渔计划项目学校四川省档案学校又给学校里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孩子们放了假。借此机会,项目组织了几位长期支持教育扶贫工作的捐赠人(志愿者)走进四川大凉山金阳县、美姑县。志愿者们分成两个小组,由项目学校徐宏校长和当地老师带队,分别走访、回访“授渔计划”学生家庭,给正在迎接彝族年的学生和家长们送去节日的慰问。
“授渔计划”志愿者走访团队合影。
“授渔计划”长期在四川大凉山等地开展扶贫助学工作,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的继续受教育率。随着扶贫经费投入的增加,孩子的心灵成长和多元化发展等需求随之浮出水面。授渔计划以在项目学校援建“双师课堂”教室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等方式,为山区的孩子搭建了一座通向更广阔教育资源的桥梁,为他们带去了更多支持。在资助贫困学生的基础上,授渔计划联合爱心企业、伙伴机构在学校开展丰富的创造力培育、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助力学生平安成长,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组织能力等。
凉山州海拔自1000多米到3000米不等,房屋零星点缀在陡峭的山体中,从远山看过来被掩映在茫茫绿色之中,奇丽壮美。
一直以来,他们与贫穷为伴:人畜同居是生活常态,饮食仅以土豆和玉米这两样能种活的作物为主,肉也仅在过彝族年时才舍得吃。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实到凉山州之后,通电工程及交通建设逐步得以完善。
志愿者们分头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美姑县走访授渔计划学生吉力、牛牛的家,孩子们的学费仍然是这些家庭最大的支出。
吉力一家。
吉力今年18岁,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他家位于大山深处,需要从山下镇子开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所在村子。道路狭窄险峻,一边是大山,另一边就是悬崖(金沙江),一旦下雨,除了可能遭遇山体滑坡、落石之外,道路还可能被泥浆浸满而完全无法通行。
来到吉力家,只见几间砖泥混搭的平房,墙面旧损不整,屋外凌乱地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具,晾晒着些许褪色的衣服,屋檐下晾晒着成捆的玉米。
吉力家屋外。
吉力家一共有四亩地,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花椒等作物。但大山里没有平地,水源奇缺,纯粹是靠天吃饭。家里的粮食光是供一家人吃饭都不够,更不用说卖了换钱了,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花椒。凉山的花椒全国闻名,但因为交通限制,根本卖不出好价钱。
吉力和妹妹们没有在父母怀里撒娇或是躺在沙发上舒服看电视的习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放学后放下书包后,他们就得拿起锄头或镰刀去干粗糙的农活,孩子们稚嫩的手上早已添了许多这个年纪不该有的老茧和伤痕。
发放慰问金。
以前吉力在学校有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补助,但这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吉力来说根本不够,因为家里穷,他也不好意思跟家里张口要钱,所以在学校经常吃不饱。后来得到授渔计划的资助,让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多了200元,这样一来,他的基本温饱就有了保证。
根据走访前的培训,志愿者在走访过程中都是自带干粮,尽量不给受访家庭增添就餐负担,但吉力家里人非常热情。在他们的盛情邀请下,志愿者们也只好入乡随俗,拿出自带的食物与吉力一家共进晚餐,大家围着火炉边烤花生边吃饭。吉力的爸爸介绍,初中时吉力在镇上上学,每次要走3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达学校。因为山路实在难走,鞋子很容易就磨破了,有时他会跟妈妈发牢骚说不想走那么远的山路。母亲总是鼓励他“不走路怎么去上学”,每次听到这句话,他就咬咬牙又挺过去了。
吉力表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家里的情况,一定要好好读书,早日出头,让家里过上好日子。
牛牛的家。
牛牛成绩很好,是个性格腼腆却很懂事的孩子。她家住在凉山州美姑县龙窝乡比较偏远的洛木干村,这里属于偏远山区,受气候影响农业收入较低。山间的泥泞小路坑坑洼洼,沿路艰难地穿过各种危险路段,才来到牛牛位于海拔2100米云顶上的家。
牛牛家的八亩地基本上只够维持家里的生活。家徒四壁的房间、一张小床、一只昏黄的白炽灯和一台破旧的电视,尽管如此,孩子们的学费仍然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开支。
牛牛和志愿者。
牛牛的大姐读的是护士专业,今年6月开始在武汉一家医院实习,已经可以自给自足,给家里减轻负担。大弟弟和妹妹在读初中,两个年幼的弟弟在读小学,他们都和牛牛一样在学校寄宿,每周回家一次。从山脚下镇子到家里需要徒步两个多小时。而像她一样的中职学生往往需要辗转两天、甚至三天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因此他们一般都是间隔数月或是逢重要节日才能回家一次。
志愿者一行入户家访。
在授渔计划爱心结对资助下,牛牛已经完成第一年的职业教育学习,这也是她的资助人王老师第一次和她见面。除了了解牛牛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她的家长能够放心地让孩子继续读书,争取考一所好的大学。
中午志愿者们和牛牛一家在接近零摄氏度的山顶围在暖和的火盆旁,一起吃着烤土豆。巧合的是,牛牛最小的弟弟和志愿者王老师的女儿同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虽然没有太多的话语,但是一双眼睛格外灵动。作为一名同龄孩子的父亲,用心酸也远不能表达志愿者王老师当时的心境。
王老师一直以女儿的名义践行公益,为授渔计划资助了十几名学生。这一次大凉山之行也让王老师头一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大凉山脱贫”的艰难程度。他表示,“没想到这些孩子的求学之路这么艰辛,我要号召更多朋友来大凉山看看,帮助一下这些孩子。他们是几代山里人脱贫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建设美丽的四川,也祝他们的家人平安幸福。”
志愿者一行入户家访。
其实像牛牛这样懂事而又坚强的孩子,在大凉山比比皆是。有些孩子非常腼腆,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不会说自己是如何在大凉山生活的,不会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有多爱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也许就只是露出青涩的笑容,可是你一定能读得懂。
此次走访后志愿者们感慨良多,当地人民没有因为物质贫困而抱怨,大山孕育了最朴实、勤劳和乐观的人,在这里仿佛能看到曹文轩笔下的《草房子》,在这里能遇见生活里的 “青铜”、“葵花”——一群坚韧、倔强、朴实善良的山野孩子,他们对读书充满渴望、对生活保有乐观。
这个世界上始终有很多人,
在做着一些满怀善意的小事,
也许并不惊天动地,
但足以给这片土地带来浓浓的暖意。
可能走访的过程会很辛苦,
可能留给他们的东西并不多,
但却是充满快乐的,
也许正是因为来到了他们家里,
来到了他们身边,
才为这些辍学边缘的孩子们带来了追逐梦想的勇气。
感恩所有的爱,并祝福这些孩子,未来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