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北京电影学院“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呈现和传播”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稿时间:2019-12-02 10:39: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北京电影学院“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呈现和传播”研讨会现场。北京电影学院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日电(记者 李川)为探索动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方法和新路径,思考新时期媒介环境发展趋势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和发展趋势,近日,北京电影学院召开隶属于北京市教委的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的“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呈现和传播”研讨会。

  会议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共同协办,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成都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山西传媒学院等全国知名院校动画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与会人员合影。北京电影学院供图

  会议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英表示,“现在我们多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且鲜有对现代题材的触及,而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风俗、道德、制度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都可称之为文化。”吴冠英认为动画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表层的艺术形式包含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设计,而深层的内涵则是观念、审美观、价值观的传递。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课程不能靠同学凭借兴趣去学习,而应作为课程植入教学系统中。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强调了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在动画中呈现和传播的重要意义,提出只有找到现代化出口道路,走现代化之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才能更好地传播开来。现阶段课堂上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动画发展历史相关课程的涉猎以及深入的研究。孙立军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取舍,加强对作品的内容、审美、文化内涵的重视,“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只能取悦观众一时,不可能成为一世的作品”。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曹小卉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题进行发言,就中国学派与传统文化、民族化和现代化以及转化和创新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文化如何传承,曹小卉提出首先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艺术观,其次要提炼、创造更多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形象符号,第三,关注现实生活,重视“主旋律”、“红色题材”、“现实题材”(尤其是儿童生活)、“科普,科幻题材”的创作。曹小卉认为今日打造“中国动画学派”,归根结底是要创作出新的代表性的作品,并且相信“我们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以《21世纪重新思考国际视野下“中国动画学派”》为题,结合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动画电影作品和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针对中国动画应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提出自己的见解。丁亚平提出应创造更多的让国内观众和海外观众惊艳的作品,使作品具有全球意义,以及对世界意义一种整体性、共同的呈现或是共同的抒写。

  吉林艺术学院动漫学院副院长史国娟首先明晰了“新时期”、“中华传统”、“中国特色动画”的概念,随后以《生生不息》为例,针对动画的呈现与传播方式进行阐述。史国娟认为,要坚持地域特色并以传统绘画与新的传播形式结合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生生不息》以国画水墨为主要形式,以吉林长白山丰富资源作为题材,表现自然“生生不息”博大生命之道,以传统形式颂扬中华民族博大仁爱的精神,用中国的语言形式阐述好中国积极向上的精神,表达好中国审美价值。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胡绍宗以《从地方性和日常性中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地方高校动画专业教学与创作体会》为题,分享自身教学及创作经验。胡绍宗认为,首先把地方性内容引入到教材当中,其次把传统文化引入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日常传统中一些优秀的智慧和这方面的遗产,使他们融入地方社会,认同地方文化,进而将对地方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思考融入动画创作之中。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教授张娟结合追光动画的四部动画电影作品分享了她对于追光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表达和市场化构建的思考。张娟指出追光动画电影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索与表达贯穿创作始终并涉及造型、民族情感、本土宗教等多个方面。她最后针对四部作品在文化的“形”与“神”表现方面的利弊进行分析,既为国产动画电影提供一个参照也给追光动画电影的开发商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教授于瑾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和教学经历,分享了关于当代水墨动画创新实践探索与传播研究的思考。于瑾认为,通过工作坊活动的召开,引导国内外学生进行水墨画的创作,挖掘东西方审美的差异性,并将差异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对技术、实验性、现代性进行探索,同时也关注对东方美学精神的探讨。于瑾指出,动画创作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但在观念和表达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创新。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黄颖以《中国动画民族性需当代化呈现》为题,提出如今民族性更多是在元素上的呈现而非结构上的呈现。以水墨动画作品为例,黄颖将传统水墨动画和新水墨动画进行比较分析。她指出不管是影视片、故事片、动画片,在创作过程中都需要以全球化的眼光重新发现本土文化,同时也需要用本土的方式重新描绘新的世界。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特效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宋强以《用国际视野和动画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分享自己的经验。他提出应加强对国际视野的培养和对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共同关注。宋强表示用国际视野和动画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在于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讲清楚故事,其次故事需要有意思,在一定视野和高度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出具有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命运的选题。

  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沈永亮以《传承和创新——新中国学派在创作中的探索》为题进行发言。结合项目《秋实》和《立秋》,沈永亮表达了对于传承学习美术风格和镜头的运用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故事的戏剧性和生活化、对表演中人性化的塑造和幽默的表演等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同时也就动画作为文化载体在文化传播、美学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融合在动画作品的细节之中。

  山西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隋津云以《由外向内——中华传统德育故事动画创作实践探索》为题进行发言。她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以五伦、五常 、四维、八德为概括性总纲领的指引下如何进行文化传承。以动画作品《杨黼活佛》为例,隋津云提出在创作过程中由外向内求,用情绪而非情节串联故事,用感觉串联画面。她强调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注重心性的回归,提出“传统文化就是生活,且自然而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研究员孙平就发言情况进行总结,感谢嘉宾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动画的深切关注与热情支持,期待思想的再次交流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