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陶丹丹:桦树林里走出来的守艺人

发稿时间:2019-12-11 11:29:00 编辑:秦亮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陶丹丹:桦树林里走出来的守艺人。视频剪辑:綦智鹏

  在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生长着成片的桦树林。它们树形美观,材质优良。由于其白色“外衣”加身,远远望去,好似一片片雪花覆盖山间。而在这美丽的树林中,走出这样一个女孩,二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桦树皮工艺的发展与桦树皮作品创作,为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传承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陶丹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陶丹丹。本人供图

  桦树皮手工艺是我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的陶丹丹对桦树皮制品制作并不陌生。

  父亲陶春来是黑河市某工艺美术社的手工工人。小时候每当父亲做手工时,她总是跑到跟前,在一旁默默观看、学习。受父亲影响,小丹丹很喜欢编编、写写、剪剪、画画,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模仿爸爸的手法,进行自己的小创作。剪刀、凿子、桦树皮陪伴了我童年大部分时光。秉持着对桦树皮制作技艺的热爱和父亲的支持,我开始走上桦树皮创作传承的道路。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这是我和父亲两代人的匠心坚守。”陶丹丹回忆道。

  “其实过去桦树皮对于我们当地人来说是很普通的材料,一般都是拿来引火的。”陶丹丹说,某天自己在家生火做饭时,看着被扔进火中的桦树皮突然倍感可惜,“这些树皮纹理清晰,韧性又强,如果把它们加工一番,说不定会成为很漂亮的工艺品呢?”

  就这样,她一边想着,一边开始动手制作。不一会儿,一个精美小巧的桦树皮盒子诞生了。

  看着眼前的小作品,陶丹丹很是开心,也真心喜欢上了桦树皮制作。而在此后20多载的岁月中,她更是将这种喜欢一点点放大,一点点深入,直至“生命的全部”。

  由于对手工艺一直以来的喜爱,陶丹丹考取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装潢系,并自修了美术工艺系的全部课程。“那时候没有民间工艺这个专业,大学里也没人教你桦树皮制作技艺,就学习一些跟美术有关的知识,再回来做这个。”

  看似轻松有趣的技艺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摩挲着自己手上厚厚的老茧,陶丹丹说“做手艺这件事情没有捷径,只能是一步一步地踏实去做,一天天地积累经验,熟能生巧。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还很多东西要去学习。”

陶丹丹(左)在工作室。本人供图

  大学毕业的陶丹丹回到家乡成立了一家家庭式桦树皮制品小作坊,正式开启了自己与桦树皮为伴的职业生涯。

  受父亲等老一辈手艺人淳朴、认真的品格影响,陶丹丹始终保持严谨的从业态度,同时又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桦树皮制品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东西,它的制作技艺来源于这片黑土地,很早以前生活在这里的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们就开始用桦树皮制作生活用品和装饰物。而对于手工艺者来说,很多灵感也来源于身边所处的环境。”陶丹丹说,“特别是黑土地的人文风情,很多东西感染了我,给我很多的灵感。”

  为了更好地传承桦树皮技艺,她先后走访了大小兴安岭各少数民族聚集地、内蒙古额尔古纳等地,向桦树皮老艺人求教学艺,她还远赴俄罗斯,对桦树皮作品相关的历史、民俗文化及工艺制品进行全面考察和研究。

  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践和资料收集整理,她在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叠、透、空、悬”等多种桦树皮工艺制作方法,并推出了一系列桦树皮工艺品,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其首创的桦树皮自然纹理画更是获得广泛赞誉。

陶丹丹作品。本人供图

  也许正是因为对桦树皮工艺的全情投入,陶丹丹的作品总能给观赏它的人带来一种真实的感动。

  有一位姓孔的耄耋老人年轻时曾在黑龙江插队,那里大片大片的白桦林让他一直念念不忘。但是因为年龄大、身体状况不好,孔老很难出门远行,始终无法再亲眼看一看自己魂牵梦萦的景象,这让病榻上的他寝食难安,子女们见此,也是百感交集。

  终于有一天,他们带回了一幅陶丹丹的桦树皮作品。彼时老人一边流泪,一边轻柔地抚摸着画喃喃自语道:“这画上的桦树林,和我年轻时候那片林子一模一样啊。”

  “能感动受众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从艺二十载,陶丹丹始终保持一颗匠心,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创作当中。

  她的努力和付出也收获了诸多肯定:其作品先后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国际艺术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银奖、首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展览金奖、首届黑龙江文化艺术之冬民间美术大赛银奖等奖项,而她也获得“中国十佳民间艺人”、黑龙江省最佳艺人等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和肯定,陶丹丹一如既往地风淡云轻。在她看来,个人的名利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的视野,并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它们。“如果我所做的一些事情能够对此哪怕有一点点贡献,我都会感到很荣幸。”

陶丹丹作品。本人供图

  事实上,虽然桦树皮手工艺作为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传承状况并不乐观,如何用创新理念让这一古老的技艺“活起来”?让传统文化“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这些一直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陶丹丹考虑的事情。

  近些年来,她不断改进工艺,开发出大量贴近大众生活的产品,如首饰盒、发饰、酒壶、烟盒等。此外,她还在赋予桦树皮工艺品更多民俗文化内涵的同时,融入了国画、俄罗斯油画等不同风格的表现手法。这种创新既保留了原有的民族元素和传统文化符号,又为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开拓了新路径。

  “现在很多老一辈的手工艺人已经不在了,年龄大一些的在创新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对于技艺的传承发展是不利的。”为了刚好地培养传承人,她主动走进小学校园进行公益授课,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并喜爱上桦树皮技艺,为非遗文化教育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她还每年为社会人员和职业院校学生举办多场免费培训,在培养民间工艺人才的同时促进就业。

  作为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的她还经常为学生们普及“桦树皮工艺”的历史渊源,将自己在游历期间的所见所感告诉学生,在教其学会一门技艺的同时透过一条一条的雕刻痕迹,去了解这项非遗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

陶丹丹(左一)正在给孩子们讲授桦树皮制作技艺。本人供图

  “我希望能跟我的学生们,还有广大的民间艺人以及非遗爱好者们一起做一点事,我觉得这对于这项技艺的传承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陶丹丹说,接下来她打算结合多年来收集的大量资料和具体实践,为学习桦树皮制作技艺的人编纂一本工具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体验桦树皮的魅力。(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 实习生 任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