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上砂工”王立章:守护机车安全的“隐形人”

发稿时间:2020-01-15 17:19: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三棵树机务段上砂工王立章在运送机车专用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衣佳 李敏 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5日电(记者 李川 通讯员 衣佳 李敏)老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其实内行人还有句话,“机车跑得好,撒砂少不了”。前者指机车正常行驶,后者指停车,特别是行进中的临时性停车,这里就需要“撒砂”这一关键“动作”。

  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管内,冬季大雪覆盖,寒冷漫长。同时,牡丹江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山峦叠嶂,千分之二十以上坡道司空见怪,这给机车行驶带来严重挑战。火车在雨雪天,特别是上坡时出现车轮空转打滑以及紧急制动时,铁路人就需要通过采取“撒砂”这一方式来增大车轮和钢轨之间的摩擦力。每当这时,火车司机脚踩位于左脚下的踏板,就有细砂涓涓流出,流向钢轨表面。

  这砂子也是火车头出门的标配,而这标配由各机务段的整备车间职工负责人工上砂。为机车补砂的人,职名为“上砂工”,是守护机车安全的“隐形人”。

  王立章搬运机车专用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衣佳 李敏 供图

  上砂工远离旅客视线、远离媒体镜头,日复一日地奔走在机务段灯火璀璨的露天机车整备场,忙着给机车上砂。无论是三九还是三伏,哪怕是暴雪袭来、狂风大作,也要完成机车的上砂工作,这是上砂工的“无字命令”。整备场上、线路两旁,布满了上砂工的足迹,尘烟障目诠释出铁路人别样的工作态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上砂工却依旧是老式作业,原因是机车整备场大部分是近百年的光景,如果进行改造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资金。“这活不是啥技术活,却实实在在的是个体力活”。上砂工王立章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的职工,年过半百的他给机车上砂已经25个年头了,说起上砂这活,他说铁路上的活儿,哪有不辛苦的,风吹日晒习惯了,自己倒是乐此不疲了。

  冰天雪地中,王立章运送机车专用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衣佳 李敏 供图

  据悉,机车砂不比普通建筑用沙,需要经过水洗、过滤、烘干、除尘等环节,砂子中粘土不超过3%,尘土不超过10%,湿度不超过0.5%,颗粒不超过1.2毫米。原因在于砂粒太大容易堵塞砂管,湿度太大冬季会冻成坨儿,都没有正常办法使用。为确保机车砂质量,每次上砂前,王立章都要对砂子进行二次检查,确保砂粒大小均匀、尺寸不超限。

  在冬季,室外作业的上砂工异常艰苦。随着冬季冰雪天气的到来,机车制动至关重要,机车上砂作业任务量也随之上升。在整备场的每个股道中间,都有一个盛放沙袋的大砂箱,里面装的是备用机砂。两名上砂工共同抬运砂子,需要31袋25公斤的砂子才能装满。整备场上共有大砂箱15个,装满大砂箱只是上砂工作业的“冰山一角”。

  王立章为机车上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衣佳 李敏 供图

  在三棵树机务段,包括王立章在内共有4位上砂工,他们日夜倒班,平均每名上砂工每12小时要为30台左右的机车上砂。每辆机车有8个砂箱,每个上砂工一天要为机车补500公斤至1吨的砂子。上砂工一年四季工作在室外,即使是极寒,为了活动方便不会穿得太厚,辛苦不言而喻。在黑龙江地区,由于冬季降雪多、气温低,管内线路高坡大岭多,上砂工的工作强度和频次与其他地区相比,要增加多得多。

  机车上砂并不只是简单的体力活,而是需要手、眼、脑、身、法、步协调配合。久经“砂”场的王立章,熟练地掀起机车两侧的砂箱盖,拿起专用上砂工具。左手提簸箕,右手推送,手眼协调才能将簸箕装的满;装砂子的时候不能直接倾倒,也要有推送手法砂子才不会外漏,这样上砂的速度快,也就越省力。

  王立章介绍道,“大砂箱不能装太满,到容量的三分之二就行,太满没有空气流通,出砂不顺畅。”判断装砂量,拥有多年经验的王立章一打眼、一搭手就知道了。

  王立章为机车上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衣佳 李敏 供图

  端着砂子日夜“狂走”,是上砂工的真实写照。除了臂力好,那就是脚力好,从车头到车尾,从地面大砂箱到机车小砂箱,从这台车到那台车,全凭脚底板说话。一个班儿下来,他的计步器最高时3万步,走得满身汗。王立章说,这活费鞋,他从来不穿板脚、打滑的皮鞋,单位发的劳保鞋倒是很舒服,但是不够穿,一半个月就“张嘴”。“啥好鞋也架不住这么走!”,王立章就和工友们到外面劳保商店自己再买上几双鞋备上。

  25年来,王立章累计为机车上砂700吨,相当于装满了10节火车,他经手的机车砂箱,无一堵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