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护士:做护士这么多年,最大的意义就是出现在武汉
发稿时间:2020-02-28 09:57: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内科护士丁笑纯认为,“我干了这么多年护士,最大的意义是出现在武汉。”
1月26日,医院发出紧急通知,确定支援武汉的人员名单。27岁的她执意将科室的一位同事、两个孩子的母亲替换下来。来到武汉后,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12层工作。
“病区开放还不到48小时,病房就收满了。” 丁笑纯第一天入临床值夜班的时候,走廊还是空荡荡的,但是第二天,12层的50张床位全部满员。
这些病患大多是40-70岁的中老年人,大部分人病情较轻,也有几例危重症患者。在12层病区,北京医疗队和武汉的医护人员进行联合救治,每名护士负责10-15名病患的护理工作。
工作中的丁笑纯。受访者供图
进入病区快一个月了,丁笑纯没把危险、紧张当回事儿,却记住了这里闷热的感觉。
“你想啊,汗从帽子里顺着耳朵边上流,后背出汗、胳膊出汗,带着腿脚都出汗。” 丁笑纯说,自己不是特别爱出汗的人,但是一进病房“马上不行了”,“走路出汗憋气,干完一个活儿,就要在原地站会儿,把气儿喘上来再干下一个。”
有一次和她搭档的护士,热得快要站不住了,身体一沉,丁笑纯一把扶住她,搀着她到椅子上休息。外面是阴冷的冬天,病房里像过三伏天,“就像中暑一样。”她回忆起那天发午饭,“49个病人,4个护士,至少发了1个半小时。”
相比于其他人,丁笑纯的“耐热力”算是好的。有些同事刚进病房,护目镜上就挂起了一层雾,“雾气昭昭的,挡了一半视线。”她经常接到同事求助,“老师,我眼睛根本看不清,你能帮我扎个针吗?”
护理工作基本围绕吃喝拉撒的日常琐事展开的,但丁笑纯却从中接收到了病患对医护人员最大的尊重。
“我一进屋,他们会把口罩带好,说话的时候会特意把身子侧过去。”丁笑纯说,怕麻烦大家,病患很少会主动提一些自我需求,“仅仅是帮忙打壶热水,多打一份饭,这样的小事儿。”
前几天中午发饭的时候,一位中年阿姨叫住了丁笑纯,不好意思地说:“姑娘,你能帮我拿个快递吗?单位同事给我寄的快递到了,好几天了,一直放在医院的西门,如果你方便的话,下次上班能不能帮我拿过来?”
丁笑纯(右)和搭档。受访者供图
丁笑纯爽快地答应了。但一般情况下,病患所需的生活用品都是家人送到医院,再由护士转交。“阿姨的东西为什么耗了几天还没拿上来。”丁笑纯想,考虑到阿姨是否有其它难处,她又问:“阿姨,家里没人送吗?”
阿姨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家里人都没了。我爱人在楼下的病房去世了。孩子在外面,因为疫情没回来。我父母走得早。整个家现在就剩我一个人了。”
阿姨这话说的平静,但是丁笑纯的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很不是滋味。
她快步走出病房,到护士台询问情况,“您现在就帮忙问一问吧,阿姨挺着急的。”病人不能外出,邮件由医院的服务中心统一代管,每隔几天到病房送一次。那天,正好是送快递的日子。经过一番说明后,丁笑纯在最快的时间里,将三个包裹递到了阿姨手上。
后来,丁笑纯才知道,阿姨的爱人去世有一段时间了。
“阿姨一定是消化了很久才和我说起她的家事。她不吵不闹,经历了多少,才能平静地说出:姑娘,你能帮我拿个快递吗?”丁笑纯向记者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流露出悲伤。
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在驻地。受访者供图
疫情有多么凶险,多么让人焦虑?
她思量:“当事情被迫地在身边发生,当你清清楚楚地看见他们,听见他们说话,看见他们的眼神,去感受他们的语气和情绪的时候,每一件事、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可以被刻进心里。”
除了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单位外,丁笑纯还在头顶的防护帽上画了一颗红色的桃心,期待每一天可以顺利地度过。她担忧自己的力量薄弱,感慨自己能做的太少,但是转念一想,“对患者来说,只要每天能见到我们,就有了安全感。我们是他们的靠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有一天下了夜班,丁笑纯看见窗外的阳光洒进来,很感动。她想:我能帮一个是一个,救一个是一个,安慰一个是一个,没准儿他们也和我一样,会忽然觉得第二天的阳光特别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