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云端”逆行者:数据说话,保战疫物资精准调度

发稿时间:2020-09-09 10:17: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他们在“云端”逆行,仅用4天完成了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建设,仅用10天完成了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建设。

  他们保障物资,为政府进行物资调度分配重点防控物资生产企业调度防控物资的采购储备提供支撑及科学的解决方案,为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问题,更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他们用数据说话,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麒麟云平台为基础,实现重点医疗物资保障监控,向社会传递战疫必胜的信念。

  他们,就是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中国电子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和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项目组。

  仅用4天,云端战疫上演中国速度

  大年初一的清晨,马静静从西北五环的家出发,驱车穿过空荡的北京城,直奔位于西长安街的工信部。

  作为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建设项目总负责人,她此行的目的是,尽快对接平台建设需求,抢通全国防疫物资调配疏通的“大动脉”。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各地对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重点医疗物资的需求量在短期内激增,市面上“一罩难求”,医务人员面临着缺乏有效防护的严峻局面。如何迅速摸清防疫物资底数,充分协调、全力组织全国重点医疗物资资源精准、迅速地抵达前线,缓解各地区物资需求,迫在眉睫。

  中国电子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和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项目组北京团队。

  接到任务后,马静静立刻在微信群中发起应援,在贵州、江西等多地探亲休假的同事纷纷响应,不到一个小时,近30余人的项目团队正式成立。更加特殊的是,负责平台研发的一部分核心技术人员正处于疫情的最中心——武汉。

  项目需求负责人裴亚波回忆与“武汉”沟通的当时当刻,“打电话、开视频,能从同事的神情和语气中感受到武汉的紧张。”她深刻体会到,自己正在用另一种技能援驰武汉,“动作要快!”

  这场北京与武汉的“云上协作”就此展开。

  大年初一的上午,在北京,马静静和裴亚波、张力文等负责需求的同事对平台需求进行细致的梳理;在武汉,研发团队正在项目技术负责人周毅的带领下,根据北京方面的解决方案展开了云上建设,用半天时间搭建了平台的框架雏形。

  事实上,“数据处理”对于项目团队来说一直是强项,但在疫情所需的客观条件下,“需要什么就建立什么,为业务的适应性带来不小的挑战。”周毅坦言。

  比如在采集数据的工作中,日常只涉及工业类产品,而此次要完全“跨界”采集防疫类相关产品的性能和指标,“相当于一次产品目录的‘大换血’。”

  数据查询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通过对核心计算模型进行处理,来适应客户每天上千次快速要求的查询结果。”周毅介绍,一般情况下,数据查询工作需要2天时间,“疫情没办法等,必须在1小时内给出可靠的查询结果,快速响应。”

  从2天到1小时,时间的快进见证了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的建设速度,也见证了项目团队科技助力疫情防控的中国速度。

  大年初四,仅用4天时间,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成功上线,企业、管理、指挥调度三大平台端口投入应用。大年初五,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172家口罩、防护服、眼罩等生产企业线上集结完毕,等待随时调配。

  中国电子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和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项目组武汉团队。

  数据说话,传递必胜信心

  可以把这个平台比喻为一张巨大的网状表格。

  你看不见它,它是在互联网大数据算法下重重分析选择的结果,构成了疫情防控、科学决策最坚固的基石;你看得见它,公众获取疫情防控的部分信息来源于它,它用数据说话,向社会传递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

  每一天,项目团队都为这张表格做迭代升级。

  “平台上线只是解决了当时最急需的医疗防护用品数据掌握和调度情况,后面几乎每天一个版本,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和最新的诊疗方案增加或更新新的品类。”裴亚波说,系统每天持续迭代、持续集成,开展各种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持服务。

  为了保障数据质量,支持团队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对入驻平台的几千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打电话、开视频、远程操作指导企业填报信息,将收集到的所有问题整理成册,做到“话出一门、标准统一”,有效保障了平台的稳定运转。

  凌晨已过,支持团队的工作刚刚接近尾声,研发团队按照最新的任务部署要求,马不停蹄地在云上开展新一轮内容迭代,确保第二天早上7点平台能够有条不紊地为各方提供服务。

  几个月内,平台内的产品采集种类在疫情暴发初期的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后,增添了如干扰素、莲花清瘟、盐酸阿比多尔、磷酸氯喹等治疗药品。疫情到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期,平台又扩充了监测试剂盒、中药饮片、红外体温计、负压救护车、各种消杀用品等。

  马静静介绍,截至2月29日,平台收录重点企业1930家,另外还有31个省工信厅消费品、电子、装备、原材料、信发等专业的用户以及工信部几乎所有司局和特派员在使用。

  “数据串联起了武汉发展的形势。”周毅形容,如果这张网状表格里被设置了坐标系,那物资数据的走势就像一条直线,在45°角的范围内急速上升。看到调往武汉和湖北的物资一天天增加,周毅说,“能在此当中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说明我们干的事情有意义。”

  裴亚波认为,信息化就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虽然来自不同领域,但感觉通过自己的工作支持着精准调度物资,支持医护人员抗击疫情,我们觉得就是和他们在一起。”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日产能、日产量、日成品入库量、成品库存量……至今,马静静回想起这一组组数据依然感慨,这些数据在国家危难之时释放出一种抚慰人心的信念,“防疫物资的产能逐渐增加,不用担心,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国家可以解决,每个人都会得到保障,我们有信心战胜疫情。”

  至今,“云端”逆行者的战疫仍在继续。

  4月17日,项目团队开展了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的开发工作,仅用10天时间,实现了平台上线运行,建立了主管部门和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问题的“大通道”。截至2020年6月,供需平台为18类国家重点行业约2000家企业进行了供需对接。(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