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华龙一号”团队:遇见执行力,义无反顾铸就“国之重器”

发稿时间:2020-09-30 08:53: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9月4日下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炉燃料装载正式开始,随着第1组燃料组件顺利入堆,标志着该机组进入主系统带核调试阶段,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6号机组于2015年开工建设。五年来,“华龙一号”团队先后完成了5号机组热态性能试验、双层安全壳试验、主控室可居留试验以及6号机组外穹顶吊装等工作。

  新时代核工业人用责任担当铸就“国之重器”乘风破浪新动能,向世界展现了核建铁军的卓然风采。

  ZH-65蒸汽发生器横空出世

  ZH-65蒸汽发生器是华龙一号中安全级别最高、最重要的核心主设备之一,被称为真正的大国重器。“华龙一号”工程的建设者之一、中核集团核动力院的工程师何劲松历经了ZH-65蒸汽发生器自主研发的全过程。

  他介绍,在华龙一号之前,国内所有大型蒸汽发生器均是外国型号,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核动力院开始自主投入研发。“3000多个零件、近6000根传热管、17000多个焊缝需要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完成。”何劲松说,这么重要而又复杂的设备,完全实现自主研发和制造,其中的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

  经过两年的潜心钻研,2016年12月,首台蒸汽发生器水压试验一次成功。从开工制造到水压试验,团队耗时27个月完成了华龙一号首台蒸汽发生器的研发,比国外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的研发时常缩短了3个月,“艰难,但是我们做到了。”

  当大家还沉浸在首台蒸汽发生器制造成功的喜悦中时,一个异常棘手的制造不符合项让人猝不及防。

  2017年的5月,制造厂在进行福清5号机第2台SG一次侧接管焊缝见证件性能试验时,发现焊缝与母材交界区域性能不合格。制造厂初步判定是焊接工艺执行不严造成的,重新焊接一个见证件即可。

  但如果不是呢?任务落在华龙一号ZH—65型蒸汽发生器总设计师张富源的肩膀上,60岁的他与300多个原始数据和多达1000多页的文件较上了劲,在互相矛盾的数据中找线索,在锻件、焊接、热处理和无损检验等繁杂中找关键。“我们的技术人员也很执着,都铆足了劲,发现数据分析结论相互矛盾,调整分析方向,从头做起。实验结果不理想,换个角度检测材料性能,再来一次。”一个月的时间里,技术人员做了大量材料性能相关的调研,又补做了一个又一个基础试验,最终发现:问题并不是焊接造成的,而是出在零件母材上。

  真正的问题找到了,还牵连另外一台蒸汽发生器。处理的技术风险巨大,且可能严重影响示范工程的工期。要解决这个问题已经不能靠制造厂单打独斗了,必须要发挥团队的力量。

  设计院的设计、采购、管理部门及制造厂、业主等单位成立了专项工作组,通过微信、电话、会议,整个团队高效运转起来,团队成员往返于成都、广州等城市之间。在耗时1个月,行程5完公里的奔波中,返修方案很快被确定下来。

  此方案是一个业内几乎没有遇到的问题:把即将交付的设备接管安全端切割下来,重新焊接新的安全端。如何切除有问题的安全端?如何重新焊接和无损检验,考验着团队。设计院的设计和和采购人员“钉”在制造厂,给工艺评定和产品返修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团队智慧和团队协作,最终赶在5号机组现场安装节点交付了设备。

  华龙一号首堆攻坚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共有542个系统,小到几个阀门、仪表,大到一回路主管道和重要设备,它们都是组成国之重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调试工程师刘华刚分享了华龙一号首堆攻坚惊心动魄的故事。

  今年3月,“华龙一号”首堆热试基本完成。刘华刚却在为剩余的系统调试工作发愁。受疫情影响,一部分系统还未按计划完成安装和调试,“三废系统”是最典型的代表——系统安装工作受阻,部分设计需要优化,外方厂家无法到场支援等等问题。

  “三废系统”的顺利投用,一时间成了挡在华龙首堆装料前的一座大山。为保证首堆安全装料,今年5月,在“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党建工作联合委员会的见证下,“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长风先锋队长风先锋队应运而生,这个由三家单位、11个支部联合组建的先锋队集合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团队的精干力量,向着“三废系统”可用的山头发起了冲锋。

  然而,首堆调试过程比预想中的还要复杂,攻坚过程困难重重,可谓山高、且无路可循。

  硼回收系统是三废系统中重要的一个,涉及100多台设备和仪表,监测参数多,逻辑复杂,一个小的仪表参数波动都会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甚至导致系统停运。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厂房内环境闷热,硼回收系统正在进行整体启动试验,接连六次因不明原因启动失败。工作组越战越勇,联合设计人员,对系统仪表进行整体分析,研究设计初衷和原理分析系统状态和参数,终于定位问题所在。保障系统的“2个100小时”系统稳定性试验顺利开展。

  最后一个100小时试验需要系统罐体内充满硼水,为了使试验正常开展。先锋队队员自主设计工具,手托肩扛12桶50斤重的固态硼酸,爬了三层楼梯运到罐顶,安装临时设施,人工配置硼水。厂房通风因故障停运,大家顶着40多度高温,在厂房里穿梭,小组成员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10小时连续作业,为最后100小时试验创造条件。

  刘华刚记得长风先锋队队员毛巍岭的“战袍”,“这件技术人员穿的白大褂,本来是白色的,现在经过现场焊烟与灰尘的沾染,汗水的浸泡,变成了五颜六色。”

  在长风先锋队的全力攻坚下,促进“三废系统”设计优化近百余项,创新调试方法5项,完成系统安全提升3项,实现外方设备自主攻关,成功完成系统65项调试试验,保证系统可用性,顺利完成系统移交,一举拿下核岛调试阻碍装料的最后一座大山。

  五年来,华龙一号建设团队玉汝于成“华龙精神”。而推动“华龙精神”不断传承的是团队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执行力。

  “当华龙一号遇到执行力,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中核二三福清主设备队队长李金洲说,65年风雨兼程,中国核工业实现了自力更生再到自主先进的跨越,“执行力“早已融入了中国核工业人的血液中,“还有无数个像长风先锋队一样的工作团队,夜以继日奋斗在建设一线,我们只有一往无前,才能将华龙精神执行到底。”(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