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推广“导师带徒” 代代“天线人”薪火相传 承前启后

发稿时间:2023-09-01 09:29: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60多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提出导师带徒培养方法时就曾说,“为年轻人创造条件,不妨做个伯乐。”8月19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3所天线研究室举行了新员工“导师带徒”仪式,十位航天新人开始步入工作岗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至今,老专家带领年轻技术人员参与天线研制,已经成为23所天线研究室多年不变的传统。

  1950年初秋的一天,陈敬熊和研究生同学熊继衮决定一起奔赴北京,余生的70多年,两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航天天线事业的建设中,并积极传帮带,向青年同志撒播科技星火。

  在办公楼大厅有一座陈敬熊院士的雕像。东风一号导弹研制时,陈敬熊院士边学边干,啃下多部学术专著,突破国外专家的理论限定,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直接解法,解决问题。

  如今,当天线设计团队在工作中遇到“拦路虎”,给型号的前进按下“暂停键”时,队员们就会遵循着陈敬熊院士通过实践得来的工作方法“边干边学”。大家沉下心来,一边与老师、专家、设计师等来自各个领域的前辈深入交流,一边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学起,探索器件的建模和制备方法,把基础理论吃透,最后再回到问题本身开始抽丝剥茧,另辟蹊径。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场、路、器件融合的分析方法,不仅解决了“拦路虎”,还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成功率。

  创新,这个词从第一代雷达人开始,经过几十年坚持,变成一种集体的潜意识。从很多天线人身上,能寻见一种纯粹的快乐,这种快乐源自于对技术探索的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大胆尝试、认真求证,他们信服实干家更信服实实在在的数据和在实战中能打得赢的威力。

  据介绍,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23所一代代天线人埋首深耕天线领域。我国天线装备经过几十年技术发展,有腾空而起的导弹天线,有冰川高原上值勤的气象雷达天线,有开展卫星遥感的国际尖端天线……几十年薪火相传,承前启后,是精神的接力,也是不断创新的源泉,正是一代代人不断耕耘下,航天事业才将不断创造更多的奇迹。(记者 潘晓文 通讯员 陈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