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用青春守护世界第一重载铁路跨海特大桥
发稿时间:2025-01-31 14:17:00 编辑:王金海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河北曹妃甸的海边,有一座全长7477.46米的跨海特大铁路桥,矗立在渤海湾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犹如一条海面跃出的黑色长龙,将一列列煤炭运送到曹妃甸西站,装上货轮,驶向南方电厂。在这座桥上无论寒冬酷暑、风霜雨雪,有一个青年集体,他们是海平面上的“蜘蛛人”,坚守在保障能源运输的大动脉上,时刻将安全使命扛在肩上,全力以赴保障着煤炭运输的畅通。
曹妃甸特大桥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西工务段的重点设备,日常检查工作由滦南桥隧车间滦南养修工区负责。该工区共有职工10人,35周岁以下青年9人,团员6人,担负着迁曹线、东港线、曹西线上150座桥梁、2座隧道、569个涵渠及其附属设施的检查工作,这些看着庞大的数字,养修工区每三个月就要全覆盖检查一遍,这已经成了他们雷打不动的工作。
曹妃甸跨海大桥全桥242孔,共有4处上下桥位置,除了两边的桥台,中间两处下桥位置,一处在第58孔处,另一处在第136孔处,一孔桥长最少32米,“每次上桥作业都要只能向前走,到下一个下桥位置下桥。”30岁的班长刘思远对新入路的6名00后青年说:“这叫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勇往直前。”一天作业下来,每个人都要走上两三万多步。
桥梁全面检查工作量大、时间长,一般都需要3、4个人轮流检查,加上防护员4人,每次桥梁检查作业,作业班至少7个人。早晨七点,刘思远早早的就起来准备了,洪亮地一声吼:“下来点名了!”职工们齐刷刷站一排,刘思远安排好防护、布置好作业项目、充分做好安全预想后,大家就一起上车出发了。经过一个半小时左右到达曹妃甸特大桥脚下,穿戴好防护备品,联系车站登记好作业项目就开始作业了。作业人员戴好头盔,系好安全绳,摇身一变,化身“蜘蛛人”,穿梭于各个桥墩台之间。
他们登上跨海大桥,兵分两路,一路单数桥墩、一路双数桥墩,接龙着向前检查。当然打头阵的肯定是刘思远,每个检查梯、吊围栏都要先经过他检查没有问题后,职工再下去进行病害检查,刘思远常说:“工班长必须要先下去检查,这座桥每天被海风吹着、海水泡着、高湿高盐,有些检查梯、吊围栏锈蚀会比其他桥梁快得多,牢固性不好,我先下去试了没问题再让别人下去,兄弟们早上跟着我出来,我得安全把他们全带回去。”
“蜘蛛人”们从桥面沿检查梯下到桥梁支座墩台处进行桥梁病害检查,他们不仅要面对寒冷的海风,还要战胜恐高的心理,因为他们工作的桥墩平台到海平面高达10到12米,相当于三、四层楼的高度,但桥墩平台宽60公分,仅能容下一人弓着腰走行、作业,作业时需要经常变换安全带的固定位置,他们的注意力需要全过程高度集中。而且桥墩作业空间有限,高度仅有1.5米,职工在进行检查作业时根本直不起腰,全程猫着腰检查,检查完一个桥墩后,上到桥面上舒展一下僵硬的腰肩,就赶紧小步快走去检查下一个桥墩。冬天检查跨海大桥更是不容易,新入路的00后青年陈子悦憨声说道:“是真冷啊,作业时间长了,手都拿不出来,尤其是下过雪后,风很大,就像刀子一样,上下检查梯又很滑,很危险。”由于病害检查需要记录、拍照留存,他们不能戴很厚的手套,检查完一个桥墩时,常常是冻得手指通红,要缓好一阵子。
与其他铁路桥梁养护不同的难点就是海中的桥墩,在进行设备病害检查时,他们只能吊着“威亚”,探出身检查桥墩状态,海风呼啸,尤其是冬季,常常是被海风吹的睁不开眼睛,吹的眼里泪水摩挲,吹的睫毛上了霜,但他们仍坚持着,检查完一个桥墩上去暖暖,也不敢耽搁太长时间,就继续向前走了。
海风海水常年的腐蚀,跨海大桥设备病害也随之增多,步行板破损失效检查、桥梁偏心砟厚检查、支座位移、吊篮板检查、梁体墩台裂纹及掉块露筋检查、围栏防撞栏检查梯部位检查等二十几项检查项目要一一检查到位,上下墩台二十余次,弯腰、抬头百余次,检查锤敲击检查近千次,他们专心致志检查桥梁病害,并将发现的病害记录在本上并拍照留档。“桥梁全面检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每一处病害的出现、发展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方面对发现危及行车的病害要及时发现并反馈给车间安排整治,要不每天这么多的两万吨重载列车跑在上面不安全;另一方面,线路、探伤的兄弟们每天在桥上走行、作业,我们要精检细修,保障好他们的作业安全。”刘思远说道:“我们的工作就是保障桥梁设备安全,保障运输畅通,给其他车间的弟兄们上桥作业保驾护航。”
“蜘蛛人”们经常吊着“威亚”到桥墩上检查支座等设备,也学会了苦中作乐,他们常常把病害比作“小鱼小虾”,将自己称为“海鸥”,他们就像海鸥一样展翅于海面之上,精准地捕到小鱼小虾。对他们来说,海上寒风不仅萧瑟,更是狂骤,危险系数飙升,他们克服恐惧、精简细修,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跨海大桥的安全畅通,为了保障能源运输大动脉的安全畅通,“蜘蛛人”们时刻将安全使命扛在肩上、全力以赴!(记者 王金海 通讯员 张志国)